蜜雪冰城,永不塌房?
蜜雪冰城似乎免疫了315。
315當天,南京市兩家蜜雪冰城門店被媒體曝光了諸多問題。出人意料的是,還沒等公關團隊大顯身手,網友們就紛紛站出來為蜜雪冰城說話了。
“這次就當沒看見,下次別被抓到了。”
“它不嫌我窮,我不嫌它假。”?
“我喝它是圖健康嗎?”
社交網絡上對于蜜雪冰城的偏袒和維護,讓其他被點名品牌看了恐怕要秒變檸檬精。
中國人的字典里有一些神奇的詞匯,說出來立馬就可以平息一切矛盾,比如“來都來了”、“都不容易”、“大過年的”等等,也就是所謂的“中國式原諒”。如今,“蜜雪冰城”這四個字似乎也該被納入其中。
雪王雪王,永不塌房?
網友搶公關飯碗
自新茶飲興起以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如影隨行。
3月15日,新京報再次實錘了蜜雪冰城門店的違規問題。報道顯示,江蘇南京的兩家蜜雪冰城門店,存在“使用過期食材”、“偷工減料”、“不要求員工健康證”等諸多問題。消息曝光后,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也很快出馬進行了現場檢查,責令涉事店鋪整改并依法處置。
圖源:新京報微信公眾號
就在315前夕,北京的一家蜜雪冰城門店也因為擅自拆除工用具消毒水池,被北京市消費者協會通報,并被北京市昌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給予了警告的行政處罰,責令停止該單位在訂餐平臺的線上經營活動。
被擺上臺面的只是冰山一角。截至3月20日,在黑貓投訴平臺輸入“蜜雪冰城”,可以看到4847條投訴案例,近30天的投訴量為116條。換句話說,蜜雪冰城的客服平均每天至少要處理2-3條投訴,其中食品安全問題更是占了很大比例。
比如3月19日的一則投訴顯示,消費者在蜜雪冰城某門店下單了“棒打鮮橙”,結果發現使用的是腐壞的水果,橙子看上去已經發黑,喝起來的味道也不對。
圖源:黑貓投訴平臺
新賬舊賬一起算,本以為這次315,蜜雪冰城會和其他被點名品牌一樣,在網上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誰承想網友們已經把蜜雪冰城寵上了天,對于它的負面新聞也是無比寬容。
“這次就當沒看見,下次別被抓到了。”
算起來雪王是2018年推出的IP,今年也就剛滿5歲,孩子犯點錯誤確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當然是選擇原諒它了。
“材料會過期,還不是因為我們喝得少。”
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粉絲該有的覺悟啊,還不拿出手機趕快下單。要是實在擔心食材過期問題,選擇客流量大的門店或許能降低風險。
“它不嫌我窮,我不嫌它假。”
相比市場上的其他奶茶,蜜雪冰城的價格確實親民到了極致,平均4-9元的價格,還要啥自行車呢?
“都是科技與狠活,還是選擇便宜的。”
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栽跟頭的確實不止蜜雪冰城,在互聯網的記憶里,喜茶、奈雪的茶、茶顏悅色等定位更高端的品牌一個都沒有逃過。
315曝光,316道歉——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傳統本來比中國傳統節日還要傳統,但南京門店的事件發酵后,互聯網上的評論大軍竟然直接承包了蜜雪冰城的公關工作,這顯然偏離了以前的劇本。
雪王變成“壞孩子”,很難說不是消費者寵出來的。
永不塌房的背后
同樣是在315被照出原形,蜜雪冰城的口碑憑什么還像個不倒翁一樣?答案其實都在網友的評論里,這也是其他品牌羨慕不來的。
最核心的因素,當然還是蜜雪冰城的價格太香了。
如今市面上的奶茶價格普遍在20元上下,而蜜雪冰城走的一直都是平價路線,產品均價為4-9元,在新茶飲市場一枝獨秀。
價格之所以打到這么低,并非是輸在產品上,而是因為蜜雪冰城自有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建立起來的護城河,擋住了喜歡賺差價的中間商。
蜜雪冰城的全資子公司——大咖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固態飲料、風味飲料濃漿、調味奶漿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其“中央工廠”。蜜雪冰城還在河南焦作建立了物流園,并在全國2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建設了倉儲物流基地。
大咖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工廠實景
圖源:大咖國際官網
俗語言“便宜沒好貨”。盡管蜜雪冰城的產品理念是“高質平價”,但因為價格優勢,消費者對于質量的期望自然也大大降低。
在品牌定位偏低的前提下,與其說蜜雪冰城永不“塌房”,不如說蜜雪冰城在消費者心中本來就不是什么高樓大廈,而是個塌了和沒塌一樣的小茅屋。
其實,蜜雪冰城只是犯了所有茶飲品牌都會犯的錯誤。
知微數據的研究報告顯示,2018-2022年,新茶飲品牌共發生過44例食品安全事件,數量居各類公關危機之首。翻閱過往報道,除了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書亦燒仙草等品牌也都有過“前科”。
雖然很多品牌都對門店提出了規范化、流程化和專業化的管理要求,但是由于新茶飲制作過程中配料繁多、工序復雜,產品質量就和門店的自律性息息相關。
蜜雪冰城在其招股書中,也將食品安全風險列在了特別風險因素提示的第一位,稱“公司的生產經營鏈條長、管理環節多,可能會由于管理疏忽或不可預見因素導致產品質量問題發生”。
既然天下奶茶“一般黑”,那么消費者鐘愛價格便宜的品牌就無可厚非了。所以蜜雪冰城之所以沒有“塌房”,也是因為整個行業一直都在“地震”,偶爾的風吹草動根本就達不到奶茶界的“塌房”標準。
苦的卻是加盟商?
新茶飲行業玩家三千,消費者卻獨寵蜜雪冰城,是不是意味著開一家蜜雪冰城店就能躺著數錢了?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縱然消費者都是“自來水”,但眾多加盟商卻叫苦不迭,感覺自己成了雪王手下卑微的“打工人”。
故事要從蜜雪冰城的商業模式談起。
蜜雪冰城的核心經營方式是加盟,但其加盟模式異于傳統,不是靠收取加盟費和分成來賺錢,而是靠向加盟店銷售食材、包裝材料盈利。在蜜雪冰城的招股書中,從2019年到2022年一季度,其食材和包裝材料業務合計收入占比始終在80%以上。
加盟商越多,業績也就越好看,所以蜜雪冰城近年來一直在加速擴大版圖。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蜜雪冰城全國門店總數達到了23295家,在整個新茶飲行業一騎絕塵。
從者雖眾,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分一杯羹。
加盟模式的特殊性,決定了蜜雪冰城不會太過看重單店的經營狀況。只要能夠賣出去材料,加盟商即便是做虧本做生意,也不會影響到品牌的收益。要是實在有門店開不下去,換上下一個替補也就是了。
而且加盟蜜雪冰城的門檻并不低。蜜雪冰城官網顯示,不管是省會城市、地級城市還是縣級城市,開店的啟動資金都是37萬元起,這在新茶飲品牌的加盟預算中已屬于中游偏上。
圖源:蜜雪冰城官網截圖
更為重要的是,蜜雪的回本周期可能比想象中的要長。加盟費、日常管理和咨詢服務費并非一次結清,而是需要加盟商每年繳納。同時,蜜雪冰城的加盟合同為3年一簽,簽訂新合同時,門店裝修以及生產設備都需要更新迭代,又是一筆不菲的投入。
此外,與奈雪的茶、喜茶的高客單價不同,蜜雪冰城的產品定價偏低,只能選擇低價走量的盈利模式。但由于龐大的門店基數,蜜雪冰城的分布密度要比其他新茶飲品牌高得多,就算不同門店有500米的距離保護,但還是會在客流方面互相競爭。
而客流量高度依賴門店選址,加盟商之間又會為爭奪熱門地段較勁,而且品牌此時往往會提高審核標準,把資源傾斜給更有經驗和資本的老加盟商,這對于新加盟商而言極度不友好。
上述種種因素,疊加房租、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大環境,讓蜜雪冰城加盟商的日子很不好過。雪王被養得白白胖胖,自己卻餓到瘦骨嶙峋,這樣的局面讓部分加盟商不得不鋌而走險,通過一些違規操作來節省成本、增加盈利空間,比如這次被曝光的更換標簽、偷工減料等。
食品安全是行業底線,網友們的自發公關給了蜜雪冰城改過自新的機會,但也不會無限制地容忍品牌在底線邊緣反復橫跳。想要真正成為一個永不“塌房”的品牌,做好加盟商的篩選、管理和監督,帶領合作伙伴找到更好的出路,這才是蜜雪冰城當下的首要任務。
參考資料:
《記者臥底兩家蜜雪冰城:頻繁改標簽過期繼續用,偷工減料省成本》,新京報
《600億估值背后,是2萬家加盟商為蜜雪冰城打工》,財經天下周刊
《蜜雪冰城:靠加盟風險外包,37萬開店竟不賺錢?》,創業最前線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