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加速起跑!疏通堵點是關鍵
時間:2024-10-30 12:18:18來源:admin01欄目:冷鏈新聞 閱讀:
正文共3729字 | 閱讀時長約10分鐘
7月28日,重慶冷鏈物流行業“十四五”規劃在市政府官網發布。近年來,隨著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和生鮮電商、蔬果宅配等新經濟模式興起,冷鏈產業迎來了黃金機遇期,重慶也對這個產業寄予厚望——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暢通高效、安全綠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城鄉冷鏈物流體系。具體目標上,基本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日消費1千克冷鏈商品需求,基本滿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內、農村居民5公里以內采購冷鮮食品商品需求。資料顯示,近年來重慶市肉類、果蔬、水產品、乳品、速凍食品等冷鏈產品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冷鏈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網絡持續完善、業態模式不斷創新、產業地位不斷提高。但重慶日報在多方調研之后發現,冷鏈產業要真正跑上“熱”賽道,還需要疏通在市場培育、運營成本、監管環節三方面存在的“堵點”。這不僅是重慶市冷鏈產業的“堵點”,也可能是每個省份都會面臨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堵點”也是整個冷鏈產業都需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堵點之一
市場:大多數凍庫“吃不飽”“老板,今天這些菜放不放凍庫?”“不放,凍庫沒開,況且就這點量,很快就賣了。”7月20日,開州區臨江鎮明月村現代農業產業園,村民肖登翠指著剛采摘的黃瓜、西紅柿和板栗南瓜,向現場負責人楊升亞詢問,得到的答案和之前一樣。這座產業園是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建設起來的,占地150畝,有38個蔬菜大棚,為了存放蔬菜,同步建設了3座凍庫。“放凍庫,有必要嗎?劃得來嗎?”回復完肖登翠后,楊升亞心里兩個疑問一閃而過。事實上,接近40℃的天氣,摘下來的蔬菜要不了多久就要蔫,楊升亞豈能不知。但現實讓他不得不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一是蔬菜的量不大,也許很快就有販子來拉走;二是凍庫的成本太高,一座凍庫一個小時要10度電,這點蔬菜才值多少錢?”三伏天都不放凍庫,其它時間就更不會放。楊升亞坦言,兩個多月以來,3座凍庫基本閑置。在重慶的冷鏈物流體系中,凍庫是作為節點而存在,并按照容量大小分為3個級別:一級節點,庫容量在10萬噸以上;二級節點,庫容量為5000噸至10萬噸;三級節點,庫容量則在5000噸以下。在重慶市,像明月村這樣的“產地庫”,共有400余個,均屬于三級節點。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大多“吃不飽”,利用率較低。究其原因,負責“產地庫”建設的市農業農村委市場品牌處處長羅松的觀點是,產地庫的存在原本是為了解決農產品產后損失問題,但由于許多農產品產地規模不大,而且是季節性出貨,造成了凍庫的閑置。自己用不上,能租給別人用嗎?“想倒是想,但周圍沒什么蔬菜瓜果基地,從更遠的地方運過來又不劃算,況且別人也不曉得我們這里有凍庫。”楊升亞解釋。賠本賺吆喝,只為在前期打開和占領市場,但目前的招商情況仍然不理想。“一是疫情影響了物流,二是豬肉價格走低,客戶不敢大量囤貨,三是老舊凍庫的存在導致了無序競爭和分流。”越分析,王玉林的眉頭就皺得越緊——公司已經投入了3.3億元,要想回本,來日方長。在冷鏈物流這個高度市場化的行業,主城的消費市場和客戶群體大、貨源渠道多,而區縣則處處受限于市場體量——或許,這就是癥結所在。堵點之二
成本:運營費用居高不下
“庫存周轉快,那物流是否很給力?”
冷鏈物流,車輛是關鍵。因此,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制定了專門的補助政策:企業購買冷藏車輛可獲得裸車價格30%的補貼,但每臺最高不超過4萬元。在不少從業者眼里,這個標準還是有些偏低。“現在油價上漲,所以我們就想買新能源車,但價格確實承受不住。”重慶得盛物流法人王德勝說,一輛氫能源車報價高達120萬元,退而求其次買電動冷藏貨車,續航里程又太短,最后面臨著兩難境地。同樣的煩惱,涪陵宏吉肉類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向海也有:“必須購買重慶品牌汽車,才能獲得補貼。但重慶品牌車輛的尺寸和我們的需求不太相符,所以沒享受到補貼。”同在涪陵的重慶盛安冷鏈物流有限公司,也面臨著不小的成本壓力。“冷藏車買成二十幾萬元,一共買了8臺,但運營起來太難了。”該公司總經理敖晟抱怨,“油費、司機工資、保險,哪樣都是錢!”盛安冷鏈的收費標準是4.5元/噸/公里,而上述成本加起來,單價便接近3.5元,這還沒算上折舊費、維修費。另一個讓敖晟、向海頗感無助的情況是,在貨運價格已如此之低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還裝不滿或返空,“我們的貨車荷載量是5噸,但經常一噸兩噸也在跑,沒辦法啊!”敖晟說。沉重的經營壓力,讓部分企業開始“不按規矩出牌”。采訪過程中,不止一家冷鏈物流企業負責人坦陳,就近送城區的時候就用廂式貨車,“反正最多個把小時,不會壞”,對品質要求比較高的客戶,他們才用冷藏車。與此同時,“冰塊+棉被”的“土法冷鏈”仍然大行其道。更讓記者驚訝的是,迫于成本壓力,個別企業會時不時人為關閉凍庫的制冷機。“不關吧,成本頂不住;關吧,良心受不了。真心希望有關部門能給予企業更多的關懷。”一家企業老總如是說。堵點之三
監管:多個環節仍有空白
種種亂象,實際上都指向了一個問題——監管。
監管誰?監管什么?誰來監管?怎樣監管?這是農產品能否保證全程冷鏈的幾個核心問題。從2019年開始,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就著手推動這件事,招標建設重慶城鄉冷鏈信息平臺,提升全程追溯能力,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來解決當前冷鏈物流“斷鏈”“偽冷鏈”等突出問題。“起初定了肉類、蔬菜和瓜果3個組,后來發現蔬菜和瓜果的貨值不高,企業跟進建設的積極性不強,只好先從肉類試點。”城鄉冷鏈信息平臺的實施方、重慶嘉源易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崔西喬告訴記者。城鄉冷鏈信息平臺能否解決上述4個問題?記者調研發現,在已覆蓋的范圍內效果不錯,但仍存空白。7月23日凌晨,一批生豬被送抵涪陵宏吉肉類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場。經過采血、疾病檢查、出具檢測報告、放血、燙池、切割等環節后,豬肉被放進了排酸庫,在0-4攝氏度的環境中靜置24個小時。第二天半夜,這批豬肉被運往主城一家知名超市,進而送上市民餐桌。在這約30個小時里,包括凍庫溫度、冷藏車GPS及溫濕度、超市冷鮮柜溫度等在內的各種數據均已通過傳感器和抓取裝置,同步上傳到城鄉冷鏈信息平臺上,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平臺就將發出警報,提請監管部門注意。同時,在超市這一銷售終端環節,市民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到這批豬肉的生產、銷售信息。為何從超市入手?
“一是培養市民的消費習慣,讓他們逐步接受可全程追溯的冷鮮肉,用市場倒逼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市政府口岸物流辦物流產業處處長李顏解釋,重慶市民普遍喜歡即宰即銷的熱鮮肉,但剛剛放血的牲畜,肉溫為40-42攝氏度,容易滋生細菌等微生物。而冷鮮肉始終處于低溫控制下,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被抑制,品質更有保證。二是超市本身對供應商的要求比較嚴格。“通過把控住超市這一終端環節,進而對上游供應商、運輸、中轉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管,從而保障民生食品安全可追溯。”李顏說。然而,幾個問題依然亟待解決:一是目前接入這一平臺的僅有部分知名超市的部分門店,更多的連鎖超市還在“門外”;二是市民能接觸到生鮮食品的地方不僅有超市,還有千千萬萬的農貿市場。后者的供應渠道更多、供應商更加復雜,監管也更難;三是對市外的供應商如何監管,尤其是在源頭和運輸環節,這需要更多的頂層設計;四是數據的應用方面,必須整合調配凍庫、車輛等信息,高效實現貨找車、車找貨,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專家訪談
重慶交通大學教授葛顯龍
冷鏈物流產業需規范與培育數據顯示,重慶市已有規模以上冷庫(庫容100噸以上)764座、庫容210萬噸,冷藏運輸車輛保有量約3100輛。但重慶冷藏車人均擁有量規模比例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數據為0.49萬人/臺車,而重慶僅為0.97萬人/臺車。同時,冷藏車閑置率較高、貨源量較少、行業規范較差、部門合力不夠等問題,也制約著這個產業的發展。“作為一項起步較晚的產業,重慶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物流網絡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主任葛顯龍表示,這個行業面臨著提升供應鏈韌性和彈性、智能化冷鏈設施設備更新換代、冷鏈公共設施共享等趨勢,要搶抓機遇,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培育流通和消費市場。
由于我們不是主要產地市場,那么就大力培育流通和消費市場,成為集散地,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周轉效率,提高整個行業的供應水平。二是要形成行業規范。
目前,冷藏車市場大量被傳統的貨運車輛擠占,生存舉步維艱。同時由于需求和供給錯配,需求是分散的、零散的,沒有整合起來。一定要有一張整體的網絡,把這些分散的需求整合起來,通過倉庫的分揀、合并、線路規劃,可以成倍提升城市內配送的效率,減少農產品的損失。三是要進一步培育消費習慣。
北上廣深等城市,對冷鮮肉的消費遠遠大于熱鮮肉,重慶則相反,這就需要政府加強宣傳和引導,增加消費者對冷鮮食品的了解,通過消費反作用于企業和行業發展。最后,要進一步增強部門合力,培育配送、倉儲、銷售等環節的龍頭企業,使其發揮帶動作用。來源:人民網 | 中冷聯盟整理編輯發布
往期推薦
用實力擺“庫”!第七屆中國冷庫產業年會向您發出邀請
破局·立勢,韌性生長!第七屆中國冷庫產業年會相約南京
成果顯著!安徽省已超額完成冷鏈建設任務目標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上一篇:巴東境內一冷鏈車傾泄物疑似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隱患 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