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物流及冷鏈技術,你知道多少?
當今隨著物流快遞行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可以說快遞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那么作為我們的先輩們在通訊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他們是怎么傳遞信息和物品的呢?當有了好吃的東西他們怎么保存下來的呢?
首先說一下存儲技術。古人們針對食物常用的存儲技術主要有井藏法、倉窖法、密封法、干燥法、腌制法和糖制法,根據食物的種類和不同的地理自然環境采用不同的方法,當然這些技術至今很多還被我們所采用。早在秦咸陽一號宮殿遺址就發現了冷藏窖,窖底盆置于10-18米深的豎井底部,用來儲藏食物,防止食物變質和腐爛,豎井壁上鑿有左右腳窩,供人上下。這個可能就是冷鏈倉儲技術的最早發現吧。但是,窖藏或者冰庫(漢代稱為凌室)存儲只局限于皇宮貴族家庭。至隋唐,民間肆坊開始出現土冰庫。清代民間藏冰已經比較普遍,據《清嘉錄》記載,蘇州當地人置冰窖,每逢盛夏,街坊擔賣,謂之“涼冰”。可以雜以楊梅、桃子之屬,俗稱冰楊梅、冰桃子。
秦咸陽宮一號遺址發現的冷藏窖
到了漢代,全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成整的郵傳管理系統,“驛馬三十里一置”就是對當時驛傳用馬情況的描述。從西漢時起,既沿用傳統的車傳制度,又采用逐漸盛行的驛騎制度。此外,還有步遞和船遞。當時大致以車送稱為“傳”,步遞成為“郵”,馬遞稱為“驛”。漢代郵亭驛馬遍及全國,密如繁星,驛傳用馬規定嚴格。由此可見,在漢代我們搭建起多種通路,多種交通工具并行遍及全國的郵傳系統,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政令的上傳下達。商賈名流聚集,愛恨情仇交錯,古時候多少重要的歷史故事在這里精彩上演。
江蘇的高郵有現存保存最完整的驛站
冷鏈存儲技術和快遞郵傳體系的結合應該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代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專門安排快馬從嶺南運來,因此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佳句流傳至今。然而從嶺南到長安,快馬接力,日夜不停也要走上一周左右吧。所以,要確保荔枝的新鮮美味,美人開顏,盛裝荔枝的容器必然是要經過加冰處理的。估計在沿途的驛站也要根據冰的解凍情況進行更換。按照唐代白居易在《荔枝圖序》里的描述,“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亦”的描述,估計楊夫人吃的荔枝味道也不會太還吃了。與今天的快遞當日達,隔天達相比,必然相去甚遠了。
唐代杜牧的《過華清宮》
隨著制冷技術的發展和各種交通工具的出現,人們通過冷凍技術拉長了各種食物的存儲周期,通過便捷的交通物流網絡,改變了各種產品的時空分布。網購的出現更是讓人們足不出戶都能享用到全國各地的美味、美食。當今我們普通人吃的很多食物可以說古代的皇宮貴族都未必能夠享用到。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讓我們珍惜當下,把掌握的冷鏈技術使用好,發展好,造福更多的人民。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技術】冷鏈物流建設的步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