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鏈+”到“+冷鏈”,探索生鮮流通新篇章
點擊藍字 ● 關注我們
Focus On Us獨
家
專
題
冷鏈物流是保證生鮮農產品新鮮度的重要基礎,是降低農產品損耗率的關鍵措施。隨著消費者對生鮮產品品質和新鮮度的日益關注,傳統的生鮮流通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對流通增速的要求,從“田頭”到“餐桌”多道環節的流通被質疑影響了效率;二是對流通降本的要求,冷鏈“用不起”是斷鏈和不足的主要原因;三是對性價比的追求,資本加持下的平臺以及各種模式的競爭促使商戶追求極致性價比,四是對比過去有冷鏈即可,當前用戶對生鮮品質的認知要求提高,對冷鏈過程的溫區不分、冷鏈環節失溫造成品質下降的敏感度顯著提升。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業界開始探索——從“冷鏈+”向“+冷鏈”的轉變。
鐘 翔
南京眾彩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仵江路
佳沃優能(廈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本期專題稿件,特約南京眾彩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翔、佳沃優能(廈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仵江路,結合多年行業經驗與專業視角,深入探討生鮮流通下的冷鏈物流發展趨勢、創新實踐以及對行業未來趨勢研判。
“冷鏈+”模式的局限性
專題稿件
01
“冷鏈+”模式,即在傳統的冷鏈物流基礎上增加其他服務,避免同質化,如倉儲、分揀、包裝或配送等。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鮮產品的流通效率,尤其是提升了冷鏈企業的競爭力,但隨著市場不斷變化,其短板也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業務局限性、季節性和專業性三個方面。首先,“冷鏈+”模式下的假設前提是針對已經使用或能接受既定冷鏈服務的客群,在提供冷鏈服務的基礎上疊加業務項目的好處是增強供應商的競爭力和行業的多元化發展。但是該模式沒有做大市場,容易造成存量“內卷”,并且增加的分揀、包裝或配送等業務相對獨立,無法實現“1+1>2”,容易再次陷入“價格戰”。其次,在應對大規模、高效率的生鮮流通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原因在于“冷鏈”作為派生業務,是生鮮流通的保障體系,脫離流通談冷鏈就有偽命題之嫌,現實情況卻是冷鏈企業被動“關注”流通,甚至以專注本業為由拒絕參與流通,以固定的產品去框定業務或期望“伴隨”貿易成長的結果就是:旺季出現“冷庫爆倉”、冷鏈運輸“一車難求”,淡季則出現“空倉閑置”和“一貨難求”,造成冷鏈發展“熱”但業務開展“冷”的局面;最后,冷鏈企業強調的“專業性”更多地集中在標準化層面,既定的溫度、固定的操作模式、標準的運輸載具等,沒有很好的支撐和融合生鮮產品的種養殖、采摘、加工、分揀、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等全流程。
“+冷鏈”模式的創新
專題稿件
02
“+冷鏈”模式的概念
“+冷鏈”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思路,它強調將品質保障作為生鮮供應鏈的核心,將其作為一種思維理念,即代表著對生鮮產品的相互作用、食品安全、產品質量和交付的有效保障以及整個流通鏈路的提質增效。是以預冷保鮮、冷鏈倉儲、運輸等業務為基礎,以冷鏈的控溫保鮮、品控管理、加工分揀等基礎為抓手,建立上下游資源的有效協同,圍繞流通產品的特性及流通的需求,建立保鮮保質的管理體系,提供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解決方案,同時通過技術創新、數據驅動和供應鏈協同,提高了整個生鮮流通的效率和響應速度。
“+冷鏈”不單單只有冷鏈,是以突出“冷鏈”的品質保證、安全保障和全程可控可溯源的供應鏈管理,在實際應用中將疊加更多的內容并與之融合,比如“+科技”即借助科技的力量來將復雜透明化,減少交接與浪費,銜接更為精準和專業的服務;又如“+獲客”則以客戶和消費者為目標開展需求分析,加強客戶對品質的感知,圍繞客戶特點與習性配置包裝或服務網點等,制定服務策略。
“+冷鏈”模式的特點
“+冷鏈”模式下將企業所需的冷鏈各項技術與應用場景有機結合,其中一項基本前提就是將已有的冷鏈技術作為一個基礎底盤,作為“+冷鏈”模式下具有的服務能力。比如某知名供應鏈公司的智慧冷鏈底盤,集成訂單、運輸、倉儲、結算等多個環節,實現冷鏈業務一體化閉環。
供應鏈智慧冷鏈底盤
資料來源:公開網絡
一是可以集成應用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區塊鏈技術等新技術來優化生鮮供應鏈和創新技術應用空白。利用IoT設備監控溫度、濕度、成熟度等關鍵參數,實時跟蹤產品狀態,從而確保產品在整個供應鏈中保持最佳狀態;應用AI進行數據分析,優化庫存管理和需求預測;應用區塊鏈技術提升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二是在當前價格競爭激烈但品質不穩定的時期,有效鼓勵和引導企業提升服務質量,并引導消費者認識到高標準服務的價值,對高質量服務的定價機制形成相應的區分,在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和忠誠度的同時,避免企業“向下競爭”。通過市場調研、消費者調查、社交媒體分析和其他數據收集方法,詳盡分析消費者的偏好、購買行為、生活方式和文化趨勢等,精準制定產品適用的冷鏈場景、匹配的相關設備和對應的操作規范等。三是充分融合在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配送等供應鏈流通全環節中,融合在預制菜、餐飲新零售等新業態中,融合在各種“產地直發”“線上+線下”“直播帶貨”等新模式中,推動整個供應鏈效率和創新。四是建立共享平臺共享數據和信息,并制定統一策略如共同采購和市場開發,共同承擔風險和分享成果,提高供應鏈的韌性。
“+冷鏈”模式的探析
專題稿件
03
國內冷鏈體系中,生鮮企業(平臺)通常是以產品或服務為中心,向上下游輻射,在供應鏈層面為各級客戶提供代表品質和某種核心優勢的服務。但是隨著社會消費的升級、多平臺加入、冷鏈技術的發展,高性價比的服務需求等情形倒逼冷鏈企業以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向不同的客戶提供更為完整的解決方案。
1
供應鏈上下游的“痛點”分析(以生鮮果品為例)
(1)上游種植端:季節性的非標準產品居多,大部分僅按果徑分級加以人工揀選,幾乎沒有采摘后產地商品化處理,無法錯峰銷售,產品增值空間小。一方面依托經紀人、合作社和多級批發商等外銷渠道方式實現小農和大市場對接;另一方面產后商品化處理和冷鏈流通成本較高,大多數果農希望采取簡單的交易模式批量出售,因此帶來品質不均,保鮮不足和售價不高等痛點。
(2)中游批發商:產品非標準化,組織貨源和銷售都呈碎片化,但競爭激烈促使采購價、運輸價基本透明。為提升增值空間,需在源頭額外投入產地商品化處理和全程冷鏈,延遲或提前果品的成熟度,滿足市場期、貨架期需求。讓消費者買單冷鏈“高成本”,容易遭到“向下競爭”的沖擊。
(3)下游銷售商:無論實體店或線上賣家在本地批發市場進貨需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比選、議價并安排物流與對接售后,在檔口進貨需要承擔品質不穩定、庫存壓力和低價競爭的痛點。下游的分銷若要從產地進貨則面臨專業度不夠、議價能力弱、資金壓力和售后成本高等痛點。
為此,如僅關注各個環節的問題或需求,難免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當前各類線上生鮮平臺不斷將互聯網和IT技術植入傳統行業,在成本控制、客群互聯和上下游協同方面形成優勢。
2
案例分析
現從解決問題、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等幾個維度歸納和介紹當前2類平臺實踐“+冷鏈”內涵的發展路徑。
(1)集采集配平臺應用
該模式通常以互聯網為基礎,在線上集合下游需求形成批量訂單,以獲取更好的議價能力在源頭完成采購,再結合冷鏈、物流和多層級倉儲體系,統一配送至末端,以降低倉儲物流成本。
1)解決問題:增強供應鏈能力來提供生鮮的代采服務,目的是解決生鮮采購的幾大難點:一是多品類下的基地采購,跨度大、議價難;二是對每個品類的專業化處理,品質不穩定;三是產區、地域和時節帶來的價格大幅波動,價格不透明、無公信力。
2)商業模式:樹立行業品牌,面向小微型門店、社區團購團長、零售商等(稱之為中小型B端客戶),提供在線下單采購,平臺集聚訂單后向產地或農批市場采購,通過建立的自營或加盟型物流網絡配送至城市倉、社區倉等方式,平臺向買家收取代采費(比例扣點或固定單價)、物流費等。
3)模式特點:看似簡單,但在實際運作中需要確保代采產品的品質、價格和服務的穩定,即代采可以幫助客戶省錢、省時和省心。這需要以下能力的培養與加持:一是市場需求與消費者畫像數智力化分析中臺;二是公開透明的交易機制;三是以賦能的方式吸引客戶;四是嚴格的成本管理和效率控制。
4)未來挑戰:一是生鮮的“非標短保”特性下的品控難度高,對專業、經驗和上下游的管控提出要求,如何有效降低客訴是挑戰;二是平臺實時結算的“雙刃劍”效應,滿足了上下游即時提現的需求,但缺少約束機制,給售后提出挑戰;三是平臺收費模式最終都會轉嫁到產品的賣價上,單純的降本思路容易被傳統渠道沖擊,能夠提升品質和實現賦能服務是挑戰。
(2)供應鏈共享平臺(代表:某知名平臺)
該模式以供應鏈思維建立服務平臺,以新技術和科技為特點,打造服務種植基地、品牌商、經銷商、批發商、終端門店和消費者在內的完整生鮮流通途徑,把供應鏈和產品、庫存、貨物全部升級成一個系統,減少品牌商的操作難度。
1)解決問題:通過信息系統建立產地、批發商和終端用戶的生鮮產品信息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協助各環節有需求的商戶在平臺經營或利用系統強化運營管控,解決能力不足問題;整合相同區域、線路訂單,向上集中采購,向下集合配送,解決綜合成本居高不下的難題。
2)商業模式:核心通過信息和互聯網技術,將生鮮流通場景線上化,通過這個模擬供應鏈各環節的發展,按品類或區域組建產地聯盟,采取經紀人方式將線上服務落地到聯盟層面,或替代上游角色完成對下游客戶的服務;在下游建立城市生鮮銷售或物流網絡,也有平臺選擇實體門店,按標準化模式運營,在城市或區縣級建立大宗批發交割倉或城市倉,以作為服務B端“團購”的交付實體。
3)模式特點:一是以“平臺+服務”形式,鏈接上游與下游企業,提供多樣化銷售、倉儲、運輸等服務。二是線上賦能或補充線下的方式解決線下的各種難題,比如跨區域多點交付、多品類多區域一站式采購、電子融資或擔保等。三是相比于傳統農批模式,供應鏈共享平臺有無邊界市場、銷售通路多樣、支持一鍵代發等現代社群及網絡營銷通路、銷售成本根據流量浮動、無倉儲及運輸方面的工作量等優勢。四是為線上核心用戶提供資金解決方案是十分有效的抓手,同樣也成為銀行發行金融產品的有效載體。
4)未來挑戰:一是信息不對稱已變為“信息過載”,在眾多平臺發展和競爭的當下,各種模式、角色、操作讓客戶眼花繚亂,哪些是客戶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平臺需要的,如何調和是難點;二是電子結算帶來海量的資金流,缺少支付牌照或合規性監管的結算清分、資金沉淀等操作可能觸碰法律紅線;三是商戶與客戶的需求更加多變,供應鏈共享平臺的穩定性面臨柔性需求的挑戰。
未來展望
專題稿件
04
“+冷鏈”模式通過整合先進技術和高效管理實踐,重塑了傳統的冷鏈物流,使其轉變為一種全方位的供應鏈解決方案。這種模式不僅注重產品的品質和安全保障,而且強調通過技術創新和供應鏈協同提升整個生鮮流通的效率和響應速度。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冷鏈”模式有望成為生鮮流通領域的新趨勢,或許是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生鮮產品的需求,還將推動整個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來源:中物聯冷鏈委關/于/我/們
江蘇省物流產業促進會成立于2021年10月,是經江蘇省發改委、江蘇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的全省物流行業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促進會致力于整合江蘇物流行業優質資源,架設政府與企業、園區溝通的橋梁紐帶,提供政策研究、評審咨詢、數據統計、評先排名、行業交流、信用評價、數智化賦能等服務,推動江蘇省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做好日常會員服務工作的基礎上,促進會不斷探索創新,并著力深耕細分領域,先后成立了物流園區專委會、冷鏈專委會、糧食物流專委會、供應鏈專委會,進一步整合行業內外資源,為物流行業各細分領域會員單位提供更加專業化、精準化的服務。截至目前,促進會已累計吸納超過1200家會員單位。原/創/精/選
· 關于在全省物流行業開展信用評價工作的通知
· 涉稅風險如何規避?企業出海怎樣展業?聽聽專家怎么說……
· 關于公開征求《江蘇省物流品牌認證認定管理辦法》 (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 連云港舉辦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題研討會,共謀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
· 糧食物流數字化主題沙龍在溧陽順利舉辦
· 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共繪揚州物流藍圖
· 國家物流樞紐如何提質進位?專家團建議……
· 揚州物流發展謀思路,港口產業鏈接提效能
·《江蘇省省級示范物流園區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 中國經濟類核心期刊登載我會發布《江蘇省首次發布物流企業營商環境調查報告》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國際冷鏈商品交易中心交易平臺啟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