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25年度餐飲品牌力百強”正式公布!西貝莜面村再度躋身前八,成為餐飲界少數連續多年穩居頭部陣營的品牌。然而,這一榮譽背后,卻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贊嘆其“長盛不衰的耐力”,也有人直言其“厚臉皮的功力”。西貝的成功,究竟是實至名歸,還是資本與營銷的精心包裝?
一、光環下的西貝:成績亮眼,爭議更刺眼
西貝的榜單成績單確實漂亮,前八的排名,足以讓許多餐飲品牌望塵莫及。官方評價中,西貝被冠以“品牌韌性”“創新力”等美譽。但網友的吐槽卻犀利得多:“二歲的西蘭花賣到天價”“七歲孩子的詩成了營銷工具”“餐廳里連火星都看不見,卻號稱現做現賣”……一邊是榮譽加身,一邊是消費者質疑,西貝仿佛活在一個割裂的平行世界里。
二、營銷“狠活”:從兒童詩到網絡水軍,西貝的“造神”之路
西貝的營銷手段向來大膽。此前,一則“七歲孩子為西貝寫詩”的廣告在社交平臺刷屏,被網友調侃“連童真都能商業化”;而店內“二歲西蘭花”等高端食材的包裝,更被指責為“概念炒作”。更引人矚目的是,西貝似乎深諳流量密碼。社交媒體上頻繁出現的“排隊盛況”“食客打卡”,被曝背后有“雇托造勢”之嫌;無數大小網紅、KOL的推廣視頻,也被質疑是“金錢開道”的結果。
有業內人士透露:“西貝每年在營銷上的投入堪稱行業天花板,從短視頻投放到大V代言,幾乎無孔不入。”這種“飽和式攻擊”雖換來了品牌曝光,卻也讓部分消費者感到疲憊:“吃飯本是簡單事,如今卻要看透層層包裝。”
三、資本撐腰:有錢真好,但能好多久?
西貝的背后,是資本力量的強勢支撐。通過多次融資和規?;瘮U張,西貝迅速鋪開全國連鎖網絡,甚至被戲稱為“不見明火的中餐連鎖王國”。然而,快速擴張的背后,是菜品標準化與口味同質化的爭議。有老饕直言:“西貝的菜,吃不出鍋氣,只吃出流水線的味道。”
資本追逐規模與利潤本無可厚非,但當營銷聲量掩蓋了產品本質,品牌與消費者的信任紐帶是否會逐漸脆弱?此前已有網紅品牌因“重營銷、輕產品”而迅速崩塌的先例,西貝的“資本游戲”能否長久,仍需時間檢驗。
四、餐飲的本質:流量為王,還是味道為王?
西貝的案例,折射出當下餐飲行業的深層矛盾: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品牌是該拼命博眼球,還是回歸餐飲的本質,好吃、放心、有溫度?
有消費者感慨:“以前去西貝,覺得它家的莜面確實獨特;如今再去,卻像參加了一場大型營銷現場。”當詩和故事比食物本身更吸引眼球,當排隊長度成為衡量熱度的標準,餐飲行業是否正在迷失?
綜上,西貝的爭議,遠不止于一個品牌的成敗。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資本驅動下餐飲行業的狂飆與隱憂。營銷可以造勢,但留客靠的是口碑;資本可以擴張,但長久靠的是品質。
當行業熱衷于追逐榜單與流量時,或許更該問一句:我們吃的究竟是食物,還是故事?而西貝的“前八神話”,究竟會是長期主義的勝利,還是泡沫時代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