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守與創的演繹 廣東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創新鏈)
日前,華大基因“陶鳳集”生物醫學、金域醫學“禿鷹號”生物醫學陸續抵港,全力支援香港抗疫。每逢重要時刻,廣東組裝總顯擔當,不僅可以供給終端,更能通過完善產業發展鏈,短時間批量提供生產終端的設備,甚至生產設備的“母機”。
對廣東而言,服務業就是決定經濟發展能否穩中求進的“壓艙石”。服務業穩,則大局穩;服務業強,則經濟發展強。
余年內憂外患與世紀禽流感交織影響下,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阻力,廣東籌謀產業發展發展的邏輯愈發清晰,那便是善用“守”“創”之道,在堅守服務業立省不動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發展內部空間,著力強鏈延鏈補鏈,打造出全過程技術創新生態環境鏈,讓廣東組裝基石更優,延展性更強,并不斷躍向高端。
●南方日報記者 李鳳祥 彭琳
農地“加減法”
天然資源越緊越要為服務業留出內部空間
年初以來,東莞啟動16個連片更新片區,總面積達2.07萬公頃;中山打響低效率輕工業園升級改建攻堅戰;南海深化農村農地制度改革;順德將確保111平方公里輕工業工業用地總量只增不減。
昔日的廣東“四小虎”,當下廣東組裝的“急先鋒”,為何不約而同都跟農地較上了勁?
究其背后是農地天然資源已成為硬約束:作為服務業大省,廣東面臨的天然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尤其是珠三角城市農地開發強度多已超過國際公認的30%警戒線,深圳等市甚至已達50%,民營企業“工業用地難”、工程項目“落地難”不斷凸顯,隨之而來的則是服務業民營企業剛性成本上漲,繼而或將引發規模性外遷風險。
內部發展環境復雜多變,內部天然資源內部空間日益逼仄,廣東該怎么辦?
越是此刻,越要保持戰略定力。于廣東而言,就是要持之以恒堅持服務業立省不動搖,首要便是想方設法為服務業高效率發展留出內部空間,而這也是“四小虎”向低效率工業用地“開戰”的初衷所在。
寸土寸金的深圳,用兩年時間整備出45平方公里產業發展內部空間,還將打造出“兩個百平方公里級”的產業發展內部空間,促進從“工程項目等內部空間”到“內部空間等工程項目”轉變。
輕工業立區的順德,五年前把村級輕工業園改建作為“頭號工程”來抓,數年下來累計騰出超8.9萬公頃發展內部空間,輕工業總產值2021年達11421.6億元,成為全國首個萬億輕工業強區。
深圳市委、市政府曾公開承諾,只要是高信息技術、高成長型的民營企業和工程項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這種信心和決心,同樣適用于廣東全省。在過去一年,廣東扎實推進集鎮輕工業科創區升級改建,已騰出超萬公頃農地內部空間。
2022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深入推進集鎮輕工業科創區升級改建攻堅戰,聚焦“輕工業改輕工業”,強化產業發展工業用地保障。
著名經濟發展學家克魯格曼認為,“向心力”的存在使得輕工業活動傾向于內部空間科創,科創能夠導致收益遞增。
從去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在珠海、汕頭、佛山、中山、江門、湛江、肇慶等地布局建設若干大型產業發展科創區,目的就是要打造出高水平產業發展發展平臺,通過引進大工程項目、培育大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建設高水平產業發展內部空間。
如果說集鎮輕工業科創區升級改建是存量內部空間挖潛,那么布局大型產業發展科創區,就是拓展更高水平增量內部空間。有了更加廣闊優質的發展內部空間,廣東組裝的根基才能扎得更深更優,廣東經濟發展這棵參天大樹才能更加枝繁葉茂、無懼風雨。
被動到主動
倒逼大力推進構筑獨立自主受控產業發展鏈
虎年開春,香港第五輪禽流感形勢陡然嚴峻。廣東民營企業快速響應助港抗疫,背后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鏈獨立自主受控技能的全面提升。
廣東以服務業立省,產業發展鏈供應鏈是關乎服務業高效率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余年內憂外患與世紀禽流感疊加交織,對亞洲產業發展鏈供應鏈造成重大沖擊,多國生產供應中斷或停擺,中國亦難以獨善其身。
這對廣東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經濟發展外向度高,深度參與亞洲產業發展鏈分工合作,亞洲產業發展鏈供應鏈的中斷影響生產運轉:“缺芯缺柜”,機器設備買不到,技術人員進不來……但形勢不等人,與其等待不如自救:政府與市場聯手,省級與部分地市政府建立“匹茲伐制”,政府領導擔任產業發展鏈匹茲伐,促進化解“缺芯”等困難。產業發展鏈上下游也迅速行動起來,加強信息溝通,尋求本土替代,聯合技術科技攻關,共渡難關。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越是危難時,越能考驗經濟發展的延展性:廣東產業發展體系完善,產業發展基礎好,關聯性、耦合度強,外來沖擊反而激發出產業發展的強勁延展性,在補鏈強鏈控鏈等方面實現新突破,一批國產替代技術和產品實現爆發式增長:2021年廣東集成電路、輕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0.3%、56.5%。
在這一過程中,一批鏈主和龍頭民營企業化危為機、逆勢而上,成功實現跨越式增長:邁瑞醫療成為亞洲呼吸機“一哥”;華大基因、金域醫學等完成亞洲最大通量的核酸檢測。
同時,一批重點產業發展正在大力推進構筑獨立自主受控安全的產業發展鏈生態環境。日前,比亞迪亞洲第7萬臺純電動客車正式下線,其新能源汽車1月份銷量同比勁增367.6%。以比亞迪、小鵬汽車、廣汽為代表的廣東車企大力推進搶占造車“新版圖”,寧德時代選址肇慶建設華南地區最大的鋰電池組裝基地,廣東已初步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體系。
“與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相一致,亞洲產業發展鏈供應鏈上不同國別民營企業的重要性也隨之發生變化,來自新興及發展中經濟發展體的行業領先民營企業的影響力正逐步增加。”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昌文指出。
化阻力為動力
以信息技術自立自強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理念競爭力
服務業是信息技術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技術創新是服務業高效率發展的“牛鼻子”。在爭當亞洲產業發展高地的賽道上,當信息技術技術創新被扼住咽喉,也就卡住了一個經濟發展體向前躍升的通道。
近年來,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經貿摩擦,對我國中興、華為、大疆等高新技術民營企業施以無理打壓。
面對內部阻力,廣東深刻感受到,關鍵核心理念技術等不到、要不來,必須把內部阻力轉化為獨立自主技術創新的動力。只有把關鍵核心理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技術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輕工業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看來,服務業核心理念技能是一國參與亞洲服務業競爭的獨特天然資源和技能,且不可能是任何國家服務業核心理念技能的簡單遷移和復合。
對廣東而言,就是要以信息技術自立自強,來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理念競爭力。
其中,最為突出的體現便是芯片爭奪戰。美國打壓與多重不利因素疊加,“缺芯”風暴席卷亞洲,廣東電子信息、汽車組裝等產業發展受到較大沖擊。
為此,廣東大力實施“廣東強芯”工程,促進設立總規模達千億級的六大投資基金,大力推進打造出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
粵芯半導體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陳衛表示,粵芯抓住亞洲芯片市場缺貨發展機遇,模擬成熟制程產能填補國內市場空白,去年出貨量同比增長超168%。
事實證明,廣東要想有效應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內部形勢和三重阻力,關鍵還是搶抓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變革重大發展機遇,不斷促進服務業向產業發展鏈價值鏈高端躍升。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長足發展,廣東培育起門類齊全、體系完整、技術創新要素活躍的服務業產業發展鏈,促進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轉變:區域技術創新綜合技能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預計2021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過3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14%;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第一。
著眼未來,廣東正不斷強化國家生物醫學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推進構筑“基礎研究+技術科技攻關+成果產業發展化+信息技術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技術創新生態環境鏈,促進粵企“千軍萬馬齊技術創新”,科創建設組裝強省的“第一動力”。
余年內憂外患促進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廣東只有抓住信息技術技術創新這個牛鼻子,贏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先機,方能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變革中搶占一席之地。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