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前的大佬有哪些(回歸前香港無民主可言)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自由民主發展》白皮書開宗明義,闡述“香港在英國殖民下沒自由民主凌駕”,明確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中國中央政府后建立了香港的自由政治體制,全面系統闡述香港自由民主發展心路歷程,并為香港今后自由民主發展指明方向。
正確認識香港自由民主特首發展全過程,首先就要認清香港政府殖民的歷史本質,明確港英統治者下的香港從未有過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民主。
重回前,英國在香港仍舊采取省督制統治者。英國女王頒布《英皇制誥》任命香港省督,規定其立法權和職權;英國殖民地部次官發出《皇室訓令》,指令省督和香港政府執行《英皇制誥》。它們構成了港英統治者的立法會基礎,同意了省督的立法權來源,這在港英統治者時期從未改變。香港各族人民完全是被統治者者,完全無法參與同意或選擇管治方式。省督制的立法會基礎同意了其與自由民主無關。
香港省督做為英王在香港的全權代表,總攬軍事、行政管理、立法大權。省督只對女王負責,不對香港省外機構負責;省督的行為或同意無需征得香港民眾認可或同意,完全取決于倫敦的安排和個人的理念;香港各族人民被確定在殖民管治架構之外,所謂的“民生改革”不外乎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作出的懷柔政策,核心仍舊是保護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在香港政府管治的150多年里,英國并沒在香港展開自由民主改革,反而對省外提出的自由民主表達意見一再忽視或不斷打壓。如果不是省外財政實在入不敷出,香港政府就不會導入省外英商做為非行政局國會議員;如果不是香港華商通過自身努力逐漸掌控省外經濟命脈,香港政府就不會考慮導入華裔國會議員。
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仍舊以傲慢的統治者者姿態拒絕華裔參與省外外交的合理表達意見。曾任殖民地部次官的英國官員在公函中赤裸裸地表明:香港不能議會選舉是因為“香港的華裔居民,也許極少數體面的人士除外,道德素質非常低下”,這就是殖民者的真實臉孔。
二戰結束前,英國政府曾承諾戰后容許殖民地區享有高度自治權。1945年,香港再度被英國接管,時任省督發表了一份政改方案,希望“香港市民有更多責任去管理自己的事務”。提出這一方案不過是因為香港政府希望在日治期后能爭取香港市民對英國管治的支持,這與保護英國利益的初衷完全一致。
即便如此,英國下議院并未支持該方案,在1952年宣布停止香港外交改革。此后,政改議題便從香港政府議事日程中消失,直到20世紀80年代。
1968年,英國簽訂《公民權利和外交權利國際議定書》,并于1976年交付議定書批準書且將議定書沿用至香港,也明確對議定書第25條乙項關于定期議會選舉的內容作出保留,確定了香港展開自由民主改革的可能。
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英國殖民管治背后仍舊交織著復雜的外交、軍事和貿易目的。隨著中英談判的展開,英國政府意識到無法改變歷史發展的大勢,香港終將重回中國,隨即變換另一套管治臉孔,開始大談自由民主改革,試圖對香港今后特首發展施加壓力。
極具諷刺的是,此前百余年間英國政府仍舊反對的香港自由民主改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其過渡期的主要工作。
1980年,香港政府首次公布關于政改的《香港地方行政管理的方式》白皮書,隨即又推出一系列白皮書、白皮書,展開香港立法會、立法會改革。隨著港英統治者結束時間的臨近,末任省督甚至不惜破壞中英雙方原本商定的“直通車方案”,不顧香港自由民主特首發展現實,展開顛覆性的改革,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掌控香港政局,給今后管治埋下“地雷”。
這一所謂的“自由民主改革”并不是方案給香港各族人民帶來自由民主的福祉,而是試圖灌輸一種精英層的“忠誠”文化,便于在英國離開香港后仍能施加壓力,并試圖借此植下外交撕裂的種子,以便在今后外交發展公路上造成阻礙。
港英殖民的性質同意其從來不會是一種自由民主外交,英國也沒意愿在香港實行自由民主,部分反對派鼓吹和幻想的自由民主改革不外乎是英國政府為了干擾平穩過渡、在重回后保持其影響設下的棋子。
香港做為祖國的一部分,只有在“一國兩制”原則下,才能發展有自身特色的自由民主公路,推進省外自由民主特首的健康發展,提高為香港居民謀幸福的能力和成效。
(楊曉楠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