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灌用電保障工作方案(播撒豐收的希望——云南多措保障春耕糧食生產)
新華社昆明3月29日電 題:播撒大豐收的期望——云南多措確保春耕糧食供應生產
新華社記者楊靜
隨著相對濕度的逐漸回升,在硬地高原云南的地頭地頭,澆地、播種、育苗、施肥……一幅幅火熱的春耕畫卷徐徐展開。作為糧食供應產銷量平衡區,云南確定了平衡耕地占地面積、減少栽種占地面積、提高畝產的各項任務目標,多部門共保糧食供應安全,協力奏響春耕協作曲。
鋪地膜、擺秧盤、撒種子……在開遠市靈泉城區崩打村,植保技術人員正輔導村民積極開展“作物旱種”育種。“過去吃米都靠買,現在我們的溪旁也能種出稻子了。”栽種戶張偉說,今年試種了1畝,效果不錯,今年準備擴大到5畝。
“我們免費提供種子、育苗農副產品和技術輔導。”靈泉城區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榮建文介紹,今年將在平緩的溪旁推廣100畝“作物旱種”。
為平衡小麥栽種占地面積,開辟小麥生產新路徑,云南今年計劃推廣50萬公頃雜交稻旱種,預計產量1.5億千克以上。為平衡全年糧食供應生產占地面積和產量,云南各地積極落實糧食供應生產各項任務。在尋甸縣的地頭地頭,植保技術人員在詢問栽種戶的需求,鼓勵糧食供應生產。
“每天有40余名干部職工在一線為貧困戶提供輔導。”尋甸縣林業貧困地區局副局長劉應珍說,當地還實施了作物高產創建項目,免費發放作物種子2400千克,為貧困戶提供示范帶動。
云南省林業貧困地區廳負責人介紹,他們成立了由9名廳領導帶隊的服務輔導組,對全省16個州市積極開展春季林業生產等重點工作蹲點服務輔導,并運維春耕生產,確保糧食供應生產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陽光照耀在元陽縣的哈尼茶樹上,一塊塊茶樹波光粼粼,頭戴草帽的植保技術人員正輔導貧困戶育苗、覆膜,發展稻魚、稻鴨等生態環境養殖,該方式為貧困戶年畝產收入減少近千元。
元陽縣林業貧困地區局栽種業與農藥管理科負責人朱錦萍說,春節前他們就積極開展了春耕農副產品度汛工作,多措減少栽種效率,減少畝產收入。
近年來,云南探索通過生態環境養殖方式減少畝產效益,還注重減少投入效率,提高貧困戶的綜合收益,做好林業網絡化服務是其中的關鍵措施。
在勐海縣勐遮鎮的稻田里,農機手熟練地操作著育苗機,機器駛過之處,一行行綠油油的秧苗就插好了。“省時、省力,還省錢。”52歲的栽種戶老伍家有10多畝稻田,以前10余畝田地需要用工18人,中午還得招呼吃飯,花費在3000元左右,今年采用機器育苗只花了1000多元。
目前,云南積極發展作物、玉米等生產托管經營方式,每畝節約效率超過200元。云南省農機研究所所長楊俊敏認為,發展林業網絡化服務能夠減少栽種效率、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畝產收益,是保糧食供應和關鍵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舉措。
近期,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引發關注,農副產品供應關系糧食供應生產安全,如何實現農副產品度汛穩價成為今年春耕“必答題”。為此,云南省供銷社、云南省農副產品公司等發揮農副產品供應“主力軍”作用,加大農副產品供應,平衡了市場需求。
云南省農副產品公司總經理黃春林每天都在了解農副產品市場行情、運維農副產品出入庫情況。“淡季儲備肥料正有序投放,每噸較市場價格低300元左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貧困戶的栽種效率。”黃春林說,今年以來的肥料產品價格大幅波動,他們積極組織貨源,加強產銷量銜接,確保春耕農副產品供應不脫銷、不斷檔、不誤農時。
在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高起點農地建設如火如荼,轟鳴的挖掘機正揮舞長臂平整耕地,建成的高起點農地將發揮糧食供應減產作用。這是云南實施高起點農地建設的一個縮影。
為夯實高原糧倉基石,云南堅持高起點農地建設向產糧大縣和“糧食供應生產功能區和關鍵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傾斜,并對田、土、水等進行綜合治理。今年云南建設了480萬公頃高起點農地,糧食供應畝均減產50千克至80千克。
此外,云南省氣象局積極做好春耕氣象服務,及時分析近期天氣對春耕春播的影響,并根據氣象條件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努力創造適宜的春耕條件。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