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回鄉帶動鄉村發展工作(人才回流助力貴州鄉村振興開新局)
促進專業人才、資金、核心技術向中西部地區流動,是推動小城鎮復興的重要舉措。
記者近期在貴州調研時看到,一大批年輕人進街道社區擔起農村基層建設建設重任,一個個“新農人”在貧困地區投資創業者激情澎湃,一篇篇“玉米大咖”“蘑菇教授”的“論文”寫在地頭地頭……生產屬性自發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專業人才回流漸成氣候。
小城鎮復興,重要在人、重要在干。“游燕”歸鄉,帶動資金、核心技術等生產屬性重組,如今貴州小城鎮復興迎來充滿活力的新局面。
新村干:從口頭到心頭,青春灑在農家院
從城市回到貧困地區,不少“90后”“95后”開始在農村基層建設中“挑大梁”。
最近,貴州都勻市墨沖鎮同心村黨支部被評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五星級黨支部”。兩年前,在城市打拼的婁大付,來到同心村擔任村支書,決心探索黨建新路徑,積極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
開會討論不走過場,把理論自學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是婁大付的重要一招。過去,村干部年齡老化,不會用電腦,鎮里開會討論自學,以念文件為主。現在,年輕的村干部們結合自學主題,將群眾身邊的事拍成短視頻,或者做成PPT等,用多媒體方式在大屏幕上使勁放映,使勁開會討論講解。
“比如,自學中央一號文件時,就結合鎮里主導產業發展蘆筍存在的問題,開展核心技術培訓和問題答疑。內容務實,形式新穎,吸引了黨員和居民積極參與。”婁大付說。
在貴州貴定縣盤江鎮“90后”鎮長李可看來,回鄉、入鄉扎根的年輕力量,極大增強了農村基層建設的凝聚力、戰斗力。
信用社從“空殼”,到積累300萬元,貴州正安縣土坪鎮明星街道社區用了7年時間。這個偏遠的街道社區,每年茶葉產值超700萬元,在居委會主任惠超帶領下,走上了做大做強信用社的夢想之路。
4年前,惠超號召居民種茶發家致富,響應者寥寥無幾。為了提振居民信心,他決定帶頭參股信用社合作社,同時動員鎮里的17名黨員一起干。
“必須改變老思路,說‘給我上’不如說‘跟我上’。我帶頭參股,增強了群眾對發展產業發展的信心,讓他們愿意跟著我干。”惠超說。
憑借著十多年在沿海地區務工的經驗,惠超的新思路帶來了新動力:全村茶園迅速從2000畝拓展到7000畝;去年信用社合作社實現利潤100多萬元……今年,明星街道社區100多戶群眾紛紛出資參股信用社合作社。
貴州的統計信息顯示,去年農村基層建設換屆選舉之后,村黨組織書記中,學歷大專及以上的占54.6%,比上屆提升20個百分點;平均年齡40.5歲,比上屆下降6.5歲。本屆村黨組織書記中,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發家致富能手、回引專業人才分別占12.2%、42.1%、13.1%,比換屆選舉前分別提升5.5個、6.4個、7.4個百分點。
“支部強不強,重要看‘頭羊’。注重從大學畢業生、發家致富能手、回鄉人員中選拔村黨支部書記,就是要提升帶頭人隊伍整體素質,促進農村基層班子結構、政治生態進一步優化,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貴州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新植保:從屋頭到田頭,“論文”寫在腳板底
從書齋、學校,走向地頭地頭,是越來越多林業核心技術專家的選擇。
在貴州大方縣,玉米栽種面積從2011年的100多萬畝,增加到今年的300余萬畝;玉米畝產量從70公斤提升到150公斤。這個可喜的改變,凝聚著國家玉米產業發展核心技術體系貴陽綜合試驗站站長陳佳琴團隊十多年的心血。
大方縣是貴州玉米主產區,但傳統玉米種類結莢少、易倒伏、產量低。2016年,陳佳琴決定去大方縣當信息技術處長,引進國內300多個玉米種類進行適應性鑒定。經過3年引種試驗,終于選育出產量較高的黔豆7號、齊黃34、中黃76等種類。
“只有到地頭地頭,才能發現真問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信息技術成果才能轉化為生產力。”陳佳琴說。
林業專家進街道社區,不光能選育種類,還能幫助農民通過稻田輪作提升畝產效益。
貴州的夏季,農田大多閑置。貴州省林業科學院沉積物有機肥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邦喜看準了這個提升農民收入的方向,立即著手培養夏季低溫菌種,幫助農民利用夏季閑田栽種羊肚菌。
貴州劍河縣革東鎮麻栗村農戶姜帥曾十多年栽種羊肚菌,但由于核心技術不過關導致連年虧損。起壟、覆膜、放營養袋、采菇……張邦喜駐村指導后,手把手教會姜帥所有核心技術細節。
站在羊肚菌基地大棚里,姜帥使勁采摘羊肚菌,使勁喜不自禁地說:“今年畝產已經超過600斤,產值接近100萬元。”
6年來,張邦喜一直奔波在苗嶺山區。“夏季種菌,春夏種糧,稻田輪作核心技術一旦被農民掌握,就能夠直接轉變成收入。”張邦喜說。
貴州省信息技術廳有關負責人說:“2016年至今,貴州共有10037名信息技術處長赴農村基層開展核心技術服務。這些信息技術處長都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和3年以上從業經歷,大多是來自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植保和林技服務部門的信息技術人員。”
新農企:從網下到網上,生意做在山海間
從進城創業者,到入村淘金,不少“新農人”開始轉變發展思路,到貧困地區扎根蔚然成風。
“2021年,貴州省貧困地區勞動力回鄉創業者人數達18.45萬人。”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回鄉創業者專業人才異軍突起,成為引領小城鎮產業發展發展的重要力量,帶動信息技術、項目、資金等資源屬性下沉小城鎮。
通過“云上種養”,網絡傳輸信息,林業栽種養殖有了精確信息依據。
在廣東打工10十多年的萬開春,幾年前回到貴州息烽縣九莊鎮武鳴縣村,開啟“智慧養牛”創業者,成為當地有名的養牛大戶。
在萬開春的武鳴縣,部分設備在手機上就可以操作。“這個App隨時有預警,自動采集圈里溫度和氣體信息,圈內氨氣濃度高了,就登出來開窗通風的按鈕;溫度太低了,就登出來熱風爐按鈕加熱。”萬開春指著手機上的App說,一年輕松養好3萬只雞。
在貴州貴谷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后臺,可以清楚地看到該公司蔬菜栽種基地的沉積物微量元素信息。“哪個地方缺有機肥,缺少哪種有機肥,在這里都一目了然。施肥不再是憑經驗,而是憑信息,避免了有機肥浪費,又避免過度施肥引發沉積物板結。”該公司總經理王小清說。
“云上銷售”讓“新農人”大大拓展了市場銷售半徑,同時給林業生產提供了準確的市場需求反饋信息。
依托B2C平臺,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米籮鎮的臍橙創業者基地把產品賣到了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快遞兩天內就可以送達消費者手中。
“來自B2C平臺和線下終端的銷售信息會告訴我們,哪些臍橙產品市場需求大,產品規格和包裝該如何優化,反過來指導生產。”六盤水涼都臍橙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張毅說。
得益于便捷的網絡工具,“新農人”還能更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
大學畢業后,鄭培坤選擇回岑鞏縣塔山村老家養豬。在過去4個“豬周期”中,鄭培坤每次都是趕在價格大幅下跌前,售完所有出欄蛋雞,然后又在價格低谷購進母豬。鄭培坤的訣竅在于,通過網絡隨時收集和分析玉米、稻谷、小麥、石油等現貨和期貨價格趨勢,同時關注全國飼料、農藥、蛋雞出欄的宏觀信息變化。
“如果運輸成本變化不大,而玉米、豆粕、麥麩等飼料價格暴漲,且農藥消耗量不大,那就基本說明蛋雞出欄量和蛋雞體重處于高位,則未來三四個月內蛋雞價格下跌可能性較大……”鄭培坤說。
(記者歐甸丘、吳思、楊欣)新華社貴陽電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