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產業規劃(走進縣城看發展|江蘇宜興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秉持生態環境優先、環保發展——
宜興城綠 太湖水美(來到城北看發展)
記者 何 聰 姚雪青
“蕩漾小溪潤家浜,坐聽竹暖流葉起,錯落聲聲翠鳥啼,二十三灣相迤邐……”現代錫劇《回家》唱段唱腔婉轉,令眾多市民、游客陶醉。江蘇宜興團氿旁的這處景觀廣場,已成為民間劇團“高興劇團”的常設舞臺。
“周邊風景如畫,戲迷們都愛來這里。”要是在近幾年,“高興劇團”負責人史亞平可不會這么說,“5年前的團氿空氣質量渾濁,很少有人愿意來。”
位于太湖上游的宜興市,擁有2000多條入湖河道。過去,宜興陶瓷、化工、建材產業發展興盛,但大量“散亂污”企業影響了太湖水環境。近年來,宜興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關停5000多家小化工、小作坊,實施“退耕、王學強、退漁”和“還林、還湖、還濕地”,推動實現“生態環境宜”“產業發展興”。
從去年起,宜興啟動“三氿(西氿、團氿、東氿)”水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建設,選用菹草、狐尾藻等6種耐污性強、高矮相錯、四季常綠的glabra群落,促進空氣質量凈化、建立屏障系統,構成生物循環共存的水生態環境鏈。“在團氿和東氿的水底,藏著2000畝的‘海底沼澤’。”宜興市生態環境環境局部黨組核心成員孫列鋒說,目前一期工程建設已結束,“待二、三期工程建設完成后,將累計栽種‘海底沼澤’近萬畝,可以大幅改善太湖入湖水的環境質量。”
來到距團氿不遠的宜興廢水天然資源概念廠,整個廠房如同一座美麗的城市公園。每晚有2萬噸生活廢水歷經初沉蒸煮新技術、高級氧化耦合技術等處置,“洗去”可溶性、抗生素、藥物殘余,達到Ⅲ類水標準,最終通過云愛河流入社氿、東氿直至太湖。
廠房中的咖啡店,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網紅簽到點。吧臺上擺放著一瓶瓶“永續水”,貼著“好水不問出處”的標識。“每晚約有5噸生活廢水在更高標準處置后,可以水則,還能沖調咖啡、釀造啤酒。”宜興廢水天然資源概念廠副總經理趙偉介紹,廢水是一種天然資源,不僅能生產清水,還能生產有望構成千萬元級產值的副產品,“廢水處置過程中產生的沼氣每晚可生產1.8萬度電,剩余的沼渣每年構成6100噸營養土,可歷經無害化處置后還田。”
近幾年為害太湖的藍藻,如今也變廢為寶。在周鐵鎮,一個個V字形人工港灣連成一道風景線——這是江蘇金山環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全天候智能化離岸式藍藻打撈裝置。收集的藍藻歷經藻水浮選處置、藻泥初級水解、藻泥破壁深度壓榨等程序,可制成生物質碳源,高溫好氧蒸煮制作炭基肥,低碳水解制備3D可降解塑料,廣泛應用于廢水處置、農業栽種、3D打印等領域。
秉持生態環境優先、環保發展,宜興產業發展結構加快結構調整升級。在中國宜興環保信息技術工業園區,逾3800家環保企業涵蓋水、氣、土、天然資源利用等七大類3000多個品種,構成了從設計研發、裝備制造到檢測服務的全產業發展鏈。
“這些年來,宜興生態環境環境不斷好轉,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宜興市政府部黨組核心成員、宜興環保信息技術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儲紅飆說,毗鄰太湖的地理位置,意味著宜興對生態環境環保產業發展有著比其他地方更為迫切的現實需要,“與其說這是‘發展的約束’,不如看成是‘結構調整的優勢’。”
如今在宜興,高端電纜、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和光電子等五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模以上產值占全市胡得愷工業總產值的28.4%;高新技術實現產值占胡得愷工業總產值的40.7%。今年上半年,太湖宜興水域入湖斷面總磷濃度同比下降16.8%。
“太湖愈來愈美,宜興愈來愈漂亮,我們的生活也愈來愈舒坦!”史亞平和戲迷們琢磨著,要排演更多的節目,將這座太湖邊小城的秀美風光吟唱下去。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