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教育:人工智能會取代老師嗎?
2016年2月,《科學》雜志(《Science》)預測,截至2045年,全球平均會有50%的勞動崗位將被人工智能技術所替代,在中國這個數(shù)字甚至達77%。
在這場人工智能與人類職業(yè)的博弈中,關于“人工智能”的猜測似乎一直都沒停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繼2015年9月拋出人工智能后,之后在接受英國《獨立報》采訪時再次表達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擔憂。
回到教育領域,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拍照搜題、分級閱讀、自適應學習、直播課堂等在線教育領域,而且AI在其他教育場景的應用也十分豐富,包括全機器人供餐的學校食堂、智能媒體化的線上線下教學工具、無人機/機器人等創(chuàng)客興趣小組、人臉識別的課堂系統(tǒng)等在內的各種智能化教學管理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給老師們帶來了極大的職業(yè)危機感。
而除了教育的技術層面,如果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在知識層面的應用越來越成熟,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代替老師”?
2018年,來自BBC劍橋大學的研究者通過數(shù)據(jù)模型分析了365個職業(yè)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在人事、客服、政府職員、會計、銀行職員都高于89%的被淘汰率下,教師這個職業(yè)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僅為0.4%。此外,大量權威研究及名人言論都表明教師這個職業(yè)很難被人工智能替代。喬布斯也曾說出他對“計算機”在“教育”領域影響力的困惑: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首先我們要肯定的是,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轉型的時代大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等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中不斷被凸顯,正在成為推動教學創(chuàng)新、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但是,深海教育認為,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fā)展,“老師都很難被AI所替代”,未來,人工智能會更多地會扮演“把教師從繁重的簡單工作中解放出來”的角色。
所謂有人工智能技術加入的教育模式,不是用人工智能機器人來代替老師在講臺上講課教學,而是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將AI作為輔助工具,以幫助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智能化教學。
比如,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老師們可以通過越來越完善的大數(shù)據(jù)解讀,智能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借助智能化應用提供更加豐富形象的教學內容。
此外,在線教育模式強化了老師傳授知識的屬性,實際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書育人”則更加符合老師的定位,從這個層面來看,AI可能會在單一傳授知識方面,但無法從育人的角度與學員達到共情。而情感的缺失將直接導致人工智能在高層次認知、師生互動、即時反饋、情感表達與捕捉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深海教育認為,“人工智能”并不可取,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將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應用到教育領域:對于傳統(tǒng)的線下教育,AI能夠為教學課堂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輔助系統(tǒng),快速及時地調取課堂上所需的海量資料,讓AI服務于教育;在職業(yè)教育無比依賴的線上教育,AI也大有可為,深海教育就曾嘗試利用人工智能系統(tǒng)對學生的注意力進行監(jiān)控,加入更多課堂互動等智能化應用,旨在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
因此,人工智能不管發(fā)展到何種程度,都只是老師的輔助。
2018年我國教育部頒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智能時代的教育從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要有更大幅度的改革和轉變。”而智能化教育必然離不開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成熟。
未來,深海教育將依托不斷成熟的先進技術在個性化教學、課程管理、學習內容和方式等方面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下一個時代,必定屬于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廣大學員,以及能將
人工智能應用到的老師們。
冷鏈服務業(yè)務聯(lián)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yè)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yè),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